《突破:實操捲》
  2005年3月11日下午,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參加全國人大浙江團分組審議,新京報記者賴顥寧被臨時派出盯人。到達會場時,吳儀已經安坐在主席臺上,會前堵人的機會錯過了,賴顥寧只得等待機會。
  發言過了大半,吳儀突然起身離座,賴顥寧的第一判斷是她要離場,馬上提起已經收拾好的手提包,從側門跟上,錄音機攥在手中,準備堵住吳儀副總理採訪。
  門口近十名工作人員圍上,吳儀跟他們簡單交談幾句後,獨自向前走,高大的保衛人員緊隨其後。這時,賴顥寧意識到機會來了,因為吳儀沒穿大衣,肯定不是離場,而是上廁所,保衛人員都是男性,不能跟到女廁所,而賴顥寧作為女記者卻可以和吳儀單獨相處。果然,賴顥寧一路尾隨,沒有任何阻攔,只有灼灼註視的目光。
  吳儀進了廁格,賴顥寧在洗手台假裝洗手掩飾,擔心吳儀知道自己跟至廁所採訪反感。很快,一名女工作人員進來了,很顯然,她是被緊急派進來的。賴顥寧的手洗了三四遍了,終於聽到了沖水的聲音,賴顥寧立即把錄音機又攥到右手中,並按下錄音按紐。
  吳儀走到洗手台,離賴顥寧只有半米距離,賴顥寧左手把水龍頭關了,側身,微笑著向吳儀打招呼,吳儀還以微笑。賴顥寧繼續說:“我是新京報的,想問您一個問題。”“哪個報?”“新京報!”賴顥寧大聲重覆了一遍。“噢,好。”這個“好”字,雖然只是意味著吳儀知道的意思,但也是她並不反感的信號。
  於是,賴顥寧把問題拋出來了:“請問,這次兩會很多人大代表提實行免費婚檢,您怎麼看?”吳儀一邊擦手,一邊側身向賴顥寧回答:“我個人的考慮是,在傳染病高危地區推行免費婚檢……”問題沒有結束,吳儀邊走邊談,賴顥寧儘量把錄音機放得離她近點。一齣廁所,那些高大的保衛人員立即圍上,在賴顥寧身邊隔著。
  回答完了後,吳儀快步向前走,回頭叮囑賴顥寧:“這個可別幫我報出來,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。”她進了會場,工作人員散開了,其中一名保衛人員沖賴顥寧說:“真厲害,竟然在廁所堵副總理。”□曹保印
  《洞察:評論捲》
  這本書是10年新京報評論作品的“代表者”。在浩瀚數千萬字的評論作品中,這10來萬字的內容,其實並不能對新京報評論進行精準描述,但窺斑知豹,從中撿拾10年記憶,也是一件有點意義的事情。
  和新聞報道一樣,新聞評論同樣記錄著“正在發生的歷史”。10年記憶,複原的不僅僅是對一份報紙評論的點點滴滴,也是撫摸一個國家成長的年輪。
  轉型期的中國,一些落後的、錯誤的觀念需要擯棄,更多新的理念需要樹立;而舊觀念並不肯自願謝幕,開啟人們的心智、以先進理念如春風細雨般滋潤社會的每個細胞,力促整個社會形成對國家未來發展路徑的共識,就成為新京報時事評論無可推卸的使命。
  新京報評論一直努力踐行“立於北京而懷遠,彰顯法治和人文,積極穩健有見地”的理念,負責任地引領輿論潮頭,第一時間對熱點事件發聲;不偏激,不偏執,不圖一時痛快,不奢望畢其功於一役,更看重“蝸牛般的進步”;崇尚建設性,不諷刺挖苦、冷嘲熱諷,專業性地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思路,拒絕道德審判和媒介審判。
  十年,在中國媒體的“聲音廣場”上,新京報總是有著一席之地。而未來媒體的發展,面對新媒體的咄咄逼人,這一席之地能堅守多久?
  沒有標準答案。但我們知道,這個世界總是需要聲音,誰也扼不住人類的喉嚨,更不用說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;正如“人人都會做飯,但廚師從來就不會絕跡”一樣,專業化的聲音總是會從嘈嘈雜雜的輿論場上脫穎而出,人們也一定會向著那些真誠的、理性的、能帶來新的認知的聲音奔去。□王愛軍
  《風華:人物捲》
  新京報幾乎每天都有對話之類的欄目。之所以看重對話,是這種原汁原味的採訪形式,最能表現當事者的真正想法,口語的平易也拆掉了書面語言不易閱讀的牆。
  所謂“對話”,並非一定都是“對”的話。世界上絕無絕對的真理。這裡的“對”,是找到“對”的人,和他面對面,坦露心聲,真誠交流。
  創刊10周年,先後有數百人走上了新京報的對話和訪談版面。這本書選取了其中的23個人的對話錄,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,一是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對國計民生問題的“診療”,二是創業家們談自己的經歷和對經濟問題的看法,三是藝人講述自己從藝之路和人生感悟。
  篇幅最多的是專家學者對時事問題的分析。關於“慈善扶貧”,成思危建議建立對“富者扶貧”的激勵機制;關於新一輪解放思想,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提出重在“還權於民”;馬立誠則認為“中國改革需要新的觀念突破”;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多年前就提出“修修補補解決不了環境問題”,需要對環保問題進行革命性的變革,至今讀來仍然振聾發聵;華生、姚洋、周其仁等經濟學家對“改革紅利”、城鎮化、“經濟升級”等中國經濟改革提出了獨到見解;法律專家陳忠林教授大力呼籲“立法是改革勞教根本之道”。□王愛軍  (原標題:“新京報十周年叢書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g62rgjg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